课程名称:微型课-华师大版七年级语文课

课时安排:1课时
教学目标:
1. 了解古诗词《登鹳雀楼》的作者和背景;
2.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;
3.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,提高语言表达能力。
教学重点:
1. 理解古诗《登鹳雀楼》的意义和修辞手法;
2.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节奏;
3.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。
教学准备:
1. 教师准备课件、音频或视频素材,以及学生课本、笔记本;
2. 学生准备课本、笔记本。
教学过程:
步骤一:导入(5分钟)
1. 教师向学生展示《登鹳雀楼》的图片,引起学生的兴趣:如何在几十米高的楼上登上去的?
2. 导入话题:古代的诗人是如何赞美美景的?
步骤二:学习诗歌内容和作者(10分钟)
1. 教师播放《登鹳雀楼》诗歌音频,让学生感受音乐和语言的韵律;
2. 学生跟读诗歌,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;
3. 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义,了解作者的心情和思想。
步骤三: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(15分钟)
1. 教师向学生解释《登鹳雀楼》中的修辞手法,如对偶、拟人、比喻等;
2. 学生在课本上找出诗中的修辞手法,并解释其意义和作用。
步骤四:学习赏析古诗《登鹳雀楼》(10分钟)
1.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古诗音韵以及诗歌的整体结构;
2. 学生通过朗读,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。
步骤五:小组讨论和展示(15分钟)
1. 将学生分成小组,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诗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;
2.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古诗的意义、修辞手法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;
3.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。
步骤六:课堂总结(5分钟)
1. 教师对学生的小组展示进行总结和点评;
2. 引导学生思考:诗歌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?为什么古人会用诗来表达情感?
拓展活动: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朗读,用自己的话解读诗歌的意义和表达。
课堂反馈与评价:
1. 教师在课堂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、合作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;
2.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和解读进行评价,给予肯定和指导;
3. 学生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和展示,培养了合作和表达能力。
教学资源:
1. 课件、音频或视频素材;
2. 课本、笔记本。
教学拓展:
1. 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深入学习古诗,并进行阅读和研究;
2. 教师可以选取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,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和解读;
3. 学生可以自行创作古诗,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。